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物聯網建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但2014年以后,國家開始把物聯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經過一年的部署、一年的發展,中國物聯網的發展空間呈現出如下特征:
有趣的“馬太效應”
珠江三角洲、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展的重地,不僅企業數量大、規模大,而且產業氛圍良好。同時,這些地區資金雄厚,有龐大的產業配套設施,物聯網的建設自然也位于全國前列,這些的確也為物聯網應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并帶動了技術和產品的大范圍社會應用,不僅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為物聯網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在未來,這些優勢地區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將會呈直線上升,中國物聯網的各種資源和技術也會在這一地區匯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顯露無疑。
產業布局遍布全國
我國曾在“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和“物聯網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構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需充分考慮人才、技術、產業、經濟和區位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合作情況,并在中部、東部和西部,以重點城市或城市群為依托,加大力度培育一批物聯網綜合產業區。
以上述物聯網發展的中心地區為表率,我們又在重點省市之外,將物聯網領域逐漸推廣開來,包括天津、南京、西安、寧波、嘉興、蘇州、昆明、大連、合肥、福州、廈門在內的眾多物聯網發展相對落后的城市,也開始重點發展物聯網產業。同時,山西、吉林、河南、甘肅、貴州、海南、湖南等省也對物聯網項目進行了多次試水。除了這些相對發達的城市,中國很多三、四線城市也結合自身的特點,積極謀劃發展物聯網相關產業,如河北固安縣、山東微山縣和四川等縣市。
物聯網工作內容細分化
截止到2016年,中國的物聯網產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與射頻識別系統、傳感器、物聯網設備、云計算以及各種集成應用相關的產業和領域已經呈現了融合之勢,各個重點產業區之間的分工格局也逐漸明顯。隨著未來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及各個應用領域之間的不斷拓展,產業鏈和技術鏈必然會整合,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也會更加明顯。
縱觀中國物聯網產業鏈分布趨勢,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通常會加深在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建設,確定自身的壟斷優勢,如云平臺的建設。而二、三線城市則寄希望于自身產業的穩步發展,并以此推動物聯網應用開發技術進步和服務業的發展。另外,還可以以休閑農業、汽車生產、電氣設施、化工制造、石油開采、家居照明和海洋港口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為基礎,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物聯網產業聚集地,促進物聯網平臺產業和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
物聯網發展的空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布局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
統籌發展,按需分配
國家領導人和各級研究人員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在國家層面進行科學規劃和統一建設,建議以政府為主導,由國家物聯網產業部門、核心企業和行業協會共同制定物聯網產業布局規劃,從多個方面對全國主要的城市、園區進行評價和分析,爭取將全國各區域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情況匯總,從而科學地引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促進物聯網區域發展的宏觀計劃由國家或省級部門主管牽頭,科學編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劃,設立行業標準,協調各個產業布局和城市分工,避免各個物聯網企業重復建設和為了利益而進行不正當競爭。
分工明確、特色發展
各個城市的發展情況不一樣,特點也不一樣,在區域分工的基礎上,要明確各個不同區域的物聯網發展目標和定位,并結合本地區的產業特點,推進各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物聯網研究所、金融機構、風險投資企業、孵化生態系統和中介公司等,將自身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向重點區域聚集,實現優勢資源的融合,并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發揮本區域的優勢,探索各種個性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等到各個區域的發展都初具規模后,就可以實現區域和區域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產業和產業之間的互補和分工,從而共通完成物聯網的總體規劃,以此建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物聯網產業集群。
軟件和硬件集合,集群式發展
對于物聯網產業來說,軟件的建設和硬件的建設都非常重要,所以,要提升物聯網園區的軟、硬件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研究開發、應用提供等一系列物聯網平臺的建設,并建立完善的生產和學習相結合的技術創新理念,加強產業之間的合作和聯盟,建立提供各種完善服務和綜合應用的物聯網產業園區。像工業園區一樣,依靠集群式的發展提高競爭力,組織各個企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應用,形成一批專業化、高成長度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