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物聯網?其應用場景是什么樣的?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對物聯網有什么樣的戰略導向?這些都是我們首先要關注并了解的問題。
物聯網(IoT)是什么?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其中介紹了物聯網的特征、相關的技術、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市場機遇;同時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絡主動地進行數據交換,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009年9月15日,歐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聯網研究項目簇(European RescareCluster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發布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研究報告,提出物聯網是未來 Internet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被定義為基于標準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協議,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動態的全球網絡基礎架構。物聯網中的“物”都具有標識、物理屬性和實質上的個性,使用智能接口,實現與信息網絡的無縫整合。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2012年6月,ITU對物聯網、設備、物都分別做了進一步標準化定義和描述,具體如下。
物聯網(IoT):信息社會全球基礎設施(通過物理和虛擬手段)將基于現有和正在出現的、信息互操作和通信技術的物質相互連接,以提供先進的服務器。
注:通過使用表示、數據捕獲、處理和通信能力,物聯網充分利用物體向各項應用提供服務,同時確保滿足安全和隱私要求。
注:從廣義而言,物聯網可被視為技術和社會影響方面的愿景。
設備:在物聯網中,具有強制性通信能力和選擇性傳感、激勵、數據捕獲、數據存儲于數據處理能力的設備。
物:在物聯網中,物指物理世界(物理裝置)或信息世界(虛擬事物)中的對象,可以被標識并整合入通信網。
物聯網的定義
目前,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國內物聯網的通用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掃描器、環境傳感器、圖像感知器、電機、繼電器、機器人等信息傳感與執行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信息交互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從上述國際和國內對物聯網的定義可見,物聯網就是“將所有物品接入信息網絡,實現物體之間的無限互連”。這有如下三層含義:
第一:物品連入信息網絡,是以傳感器或執行器等方式來體現的,傳感器和執行器都有各自唯一ID,接入協議需提前約定,不限于有線或無線的接入信息網絡的方式。
第二:信息網絡是物聯網系統的承載通道,正是有了信息網絡的成熟發展,才有了物聯網的發展興起。
第三:物品通過信息網絡接入云端,在云端實現業務封裝和自我體系的建立,從而根據用戶的需要實現任何物品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換、協同控制和智能管理。